九月,季节交替变换,暑去秋来,昼夜温差大,为切实保障师生的健康和校园安全,现将秋冬季校园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发给广大师生,请大家注意防范。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1至14天,多为3至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肾衰竭等。
预防措施:
1.勤消毒,多通风;若出门,戴口罩;
2.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洗手;
3.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二、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高热、干咳、鼻塞、流涕、咽喉痛,同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预防措施:
1.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2.适当参与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注意通风消毒,要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4.尽量避免出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5.多饮温开水,饮食要清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三、肺炎支原体感染
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主要的症状与大多数呼吸道疾病相似,以发热,咳嗽等为主要症状,一般咳嗽比较剧烈,退烧后咳嗽还可能持续1至2周。
预防措施:
1.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防护自己;
2.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或上衣袖等遮挡,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的垃圾桶中;
3.注意手部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消毒双手;
4.在流行高发季节,应注意室内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新鲜;
5.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增加身体抵抗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四、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特征性表现,中医名称为“痄腮”,民间取之谐音还称为“炸腮”。主要症状: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等。整个病程约7天-12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
1.接种腮腺炎疫苗;
2.及时就医。
五、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胃炎 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畏寒、腹部痉挛等胃肠炎症状。每隔数年就会出现新变异株,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极易出现反复感染或人一生中多次感染。传播途径为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感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手、物体和用具等。
预防措施:
1.牢记“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生食的水果蔬菜要洗干净;
2.多喝温开水,不吃生食;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消毒洗手液洗手,反复搓手至少30秒后冲洗干净。
六、肺结核肺结核病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肺脏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可侵犯全身几乎所有器官,但以肺部最常见。主要症状:发热最常见,多为长期午后低热,部分病人有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夜间出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最常见,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多为痰中带血。
预防措施:
1.发现可疑症状,立即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检查,确诊后按要求接受正规治疗和隔离;
2.做好人群密集场所通风、搞好环境卫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严禁随地吐痰、不可面对他人打喷嚏或咳嗽,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掩住口鼻。餐具应煮沸消毒或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4.要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营养,睡眠充足,增强免疫力。
健康入秋,预防先行
请广大师生用健康的体魄
迎接美好的生活吧!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总务新闻---2024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