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小李,男,某大学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成绩优异。小李一直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充满自信,规划毕业后找一家大型企业从事专业对口的岗位,但是在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后,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选错了。
为了完成课题项目,没日没夜加班加点赶进度,这让小李身心交瘁,中间还出现几次误差,虽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但对于学霸的他有了极大的挫败感,对专业产生了忧虑和畏惧。转而想找一份工作内容简单、工作强度相对不大的事务性工作,但他又怕这样的工作缺少成就感,自身价值无法得以体现,心中又有些不甘。
这种纠结在焦虑和倦怠时就特别的强烈,甚至影响了学习和睡眠。
小李应该如何从困局中走出来呢?
一、学会自我觉察,理清纠结点
觉察是理性决策的基石,一旦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产生异样,自我认知就能发挥它的能动作用,及时纠正错误的决策。针对小李的困境,指导师从“疲惫感”入手,用假设问句引导小李觉察自身疲惫的原因。经过抽丝剥茧式的探讨,小李觉察到纠结背后的想法是对专业的不舍和对价值实现的渴望;而在课题项目完成后,成就感油然而生,走技术道路的念头又冒出来了。当下的疲惫焦虑感并非来自对专业的排斥,而是因为长时间加班,睡眠严重不足,造成身体的过度透支,工作效率降低而引发情绪低落。由此可见,小李目前的焦虑和怀疑是因情绪化推理的认知歪曲造成的。
情绪化推理是指完全基于个人的情绪感受来判断和评价一件事情的倾向,即把情绪当成事实依据,只依照自身情绪反应来确认一件事是真是假,而不考虑或忽视其他事实的认知方式。小李第一次做课题项目缺乏经验,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在时间安排和沟通上有所欠缺,超负荷工作带来身体透支,引发情绪低落和焦虑,大脑自动开启了情绪化推理认知模式,产生负面思维:这份工作让我做得那么痛苦,肯定不是我的职业兴趣,因为感兴趣的东西应该是让人一直兴奋和投入的。如果小李越相信这种感觉,就越会陷入纠结和怀疑之中。
指导师告诉小李,当我们对某件事的兴趣发生改变的时候,就要进行自我觉察,不妨问问这些问题:“你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否只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情绪感受来猜测的?”“这种想法是在这个特定情绪下产生的吗?假设加班没有这么高强度的话,从事本专业的感觉如何?”“有什么客观证据支持或反对你的判断是准确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意义疏解,小李逐渐理清了让自己纠结的内在思维模式。
二、运用测评方法和叙事方法,了解多维度自我
对自我和职业信息的充分了解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通过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试显示,小李的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分值接近,明显高于社会型(S)、企业型(E),常规型(C)分值为零。从测评结果可以看出小李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喜欢独立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动手能力较强,渴望表现个性,注重实现自身的价值。
小李的职业兴趣比较倾向于技术领域的工程师。指导师一边对测评结果进行诠释,一边让小李思考:“你怎么看待这个测试结果?”“你能举些例子说明吗?”在叙事时,指导师有意识地及时引导小李具体化事件的背景和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结果是怎样?今天再来回忆时怎样评价这个事情?
通过对过往事件的叙述和分析,小李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三、利用互联网+职场访谈,认知多样职场
由于小李是从本科直读研究生,没有社会实习经历,关于专业技术运用的体验主要来源于导师的课题项目,对于市场中相关职业情况了解非常少。
而高校内导师的课题项目在运作上与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工作情况是有所区别的,指导师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小李通过各种招聘网站、专业论坛以及职业人士访谈等多种方式,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城市的相关职业岗位,从工作时间、入职条件、工作环境、薪资待遇、晋升条件、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详细、深层次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小李通过学校就业办和对学长学姐的访谈,对本专业行业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根据自己对压力的承受度,选择了一些企业,制订了实习计划,希望在实习中一方面感受真实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也让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理想与现实碰撞下的冲击,让小李陷入纠结和焦虑,这是即将踏进职场时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对环境压力的正常应激反应。面对焦虑情绪,不陷入不逃避,而是跳出情绪,学会自我觉察和分析,找到情绪背后的根源,通过调整情绪化推理的认知模式,才能客观了解多维自我和多样职场,从而做出理智的决策,扭转乾坤,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 上一篇:华讯网络2023届校园招...
- 下一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